
KTV现在只能靠老年人“续命”:行业困境与新生机会

文 | 听风译码
在当今娱乐形式不断翻新的时代,你还记得那个曾经风靡一时的KTV吗?
这个承载了无数人青春回忆的地方,如今似乎正悄然淡出我们的视线。
十年间,7万家KTV门店悄然关闭。曾经被誉为“男人的快乐老家”的KTV,真的被年轻人彻底抛弃了吗?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走进KTV的世界,探寻它从辉煌到落寞的历程,以及在转型中寻得新生的可能性。
KTV的辉煌岁月:暴利时代的疯狂
过去的二十年里,KTV行业堪称最暴利的行业之一。
走进一家KTV,包厢费随意开价,总有人愿意买单。
市场上一瓶3.1元的可乐,在KTV能卖到38元;一厅5.1元的啤酒,更是能卖到48元。
这样的价格差异让人咋舌。而钱柜这样的行业巨头,一家店曾创下单日营收78万元的惊人记录。
在那个时代,KTV就是财富的代名词,无数投资者趋之若鹜。
然而,关于KTV的由来,却鲜为人知,这还得从一次爽约说起。
1971年,日本一家酒吧的伴奏乐手井上大佑原本答应为一位歌手朋友伴奏。
但由于临时有事无法赴约,他录了一盘伴奏带让人送过去,没想到当晚的演出效果出奇地好。
这个小小的举动在歌手界引起了轰动,纷纷来找井上大佑录制伴奏带。
井上大佑突发灵感,根据大家的需求做了一个小型伴奏机器,还能连接麦克风随时唱歌。
他把这个能随时唱歌的小机器取名为卡拉OK,本意是无人乐队,而这款卡拉OK便是KTV的雏形。
KTV的落寞:从巅峰到衰败
然而,当时的大部分KTV都具有很强的商务社交属性,集酒吧、disco、卡拉OK于一体。
包厢内酒水、零食、水果,甚至歌手、乐队伴舞一应俱全,豪华的环境让普通人望而却步。
早在1995年,北京一家KTV的消费价格就已经高得令人诧异。
市面上2.1元一瓶的可乐在KTV里卖38元,3.1元一瓶的啤酒卖45元,果盘190元,还要另外加15%的服务费。
一个晚上下来,至少需要1000元以上。
搁到现在,可能会有人觉得价格还能接受,但要知道,当时在北京的职工平均月工资是679元。
也就是说,消费一次KTV需要普通老百姓将近两个月的工资。
直到千禧年之后,由于竞品暴增、内卷开始,KTV这个曾经的高端娱乐场所才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。